搜索
#bg-animation{width: 90%;}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易乳网      京ICP备1504213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04603号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北二分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5位全国两会代表建言献策,助力奶业发展

来源:
新浪财经、飞鹤乳业、中华工商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浏览量

鼓励大中型乳企业建设自有规模化牧场

刘永好介绍称,我国是全球前五的乳品生产国和消费大国。当前国内乳品年消费量为3000多万吨,人均年消费量却仅有36公斤,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随着国内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饮食消费需求也由原本的解决温饱向更科学营养的方向转变,预计到2025年国内乳品需求总量将达到5000万吨。

刘永好表示,消费升级趋势下,中国奶业的格局也正朝着集约化饲养演进,规模养牛数量增长迅速,这一趋势对于提升养殖效率、解决粪污集中处理、疫病防治、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飞速发展的同时,奶业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全国奶牛实际存栏量低于一千万头,建设优质奶源基地的牧场用地供给严重不足,尤其是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地区,奶牛存栏总数仅100多万头。

刘永好建议:

1.增强对种养结合与规模化饲养奶牛的土地资源支持。建议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适养区政府提供更多建设规模牧场用地指标,尤其是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等地区,从而增加奶业全产业链的供给力。应鼓励利用非基本农田、一般经济林地等建设规模化、种草养牛循环的生态牧场,在牧场周边配套适当面积的土地,用作粪污资源化利用场地,鼓励周边农户节肥节药,种植优质饲草,实现种养结合、农民增收、奶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2.加大对种养结合与规模化饲养奶牛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大中型乳制品企业建设自有规模化牧场;对发展规模化、生态化养牛的家庭牧场、大型合作社、专业牧业公司给予融资优惠政策;对于环保达标的养殖公司、家庭牧场推行排污费减免政策;对于种草、养牛、乳制品加工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效率高的乳制品企业,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加强对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和升级改造,提高养殖户的科学养牛水平、生鲜乳品质和综合经营效率。

守护好“黑土地”这片珍贵宝藏

总书记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每个地方都有赖以生存、发展的金饭碗,东北的金饭碗就是优越的生态环境,103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地是东北最引以为傲的资源优势。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是对这片世界公认的最肥沃土壤的写照,每形成一厘米厚黑土需要200-400年。在黑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和产出的农产品不仅口感好、味道好,而且更加绿色、安全、有机、健康。全球黑土区仅有三片,东北独占一方,成为我国农业、畜牧业、鲜奶主产区,在全国农业版图中地位举足轻重,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然而,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及受到水蚀风蚀等影响,东北黑土地有机质下降了30%~50%,厚度从60-7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土壤板结和内涝问题日益严重。黑土地变“瘦”、变“薄”、变“硬”,直接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东北全面振兴。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黑土地保护刻不容缓,意义重大。保护黑土地是历史使命,也是系统工程,要按照绿色发展要求综合施策、形成合力、久久为功。

做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和见证者

“我们热爱黑土地、我们受益于黑土地,更要回馈黑土地。”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冷友斌对这片培育他和他的事业的土壤最为牵挂。

对此,建议中提出,通过打造、推广用养结合绿色生态循环模式、促进秸秆还田技术普及、科学计划休耕等方式形成良性生态循环,使土壤回归肥沃的原始状态。在“保”优势的基础上,还要借鉴日本北海道“绿色生态农业”策略“强”优势,增强黑土地“名片效应”,让黑龙江乃至东北成为优质生态资源运营商,让黑土地成为绿色、安全、有机、健康的高品质食品的“代言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绿色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飞鹤乳业走在前,干在先,积极探索绿色生态循环模式,通过专属养殖场粪便与农田秸秆的配比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沼气提纯处理生产生物天然气,同时沼渣沼液进行分离转化形成有机肥还田,不仅能滋养黑土地,恢复黑土地肥力,更能形成农业、牧业废弃物的可循环、可持续发展生态圈。冷友斌的建议再次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上,聚焦黑土地生态资源保护,为进一步建立绿色生态发展新格局提供了新思路。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除了关心生态资源保护,作为“中国宝宝的奶瓶卫士”的冷友斌始终关心母婴群体,关注人口发展这一国家大事。今年,“一老一小”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明确指出“婴幼儿照护事关千家万户”。冷友斌在建议中提出,通过全面放开生育政策、提高生育补贴、加强立法保护、设立“中国宝宝日”等行动鼓励生育,并为婴幼儿提供更坚实的保障。建议从构建全面、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出发,为人口结构良性变动作出充分准备,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老年人晚年幸福,后人未来可期,“健康中国”定能早日实现。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守护家园、守护后代是各方愿景,也是发展所需。代表们的建言献策让民意更响亮,也让发展大计更“接地气”地融入社会肌理,渗透在“小家”、“大家”中。这些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的提案建议将通过两会这个窗口,为百姓创造更多“看得见的幸福”,为中国发展铺陈更美的蓝图。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让下一代喝上好奶粉

魏立华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奶业必须坚决落实和全面推进。要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清醒认识到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坚持走高质量发展路线,全力实现“质量最优、品牌最强、社会最放心、消费者最满意”的企业目标。

魏立华建议:

1.建立大包奶粉收储制度。由于新鲜牛奶无法储存,而乳制品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导致“奶多”和“奶荒”现象交替出现,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不均衡,奶牛养殖效益差、不稳定,致使大量养殖户退出。据统计,奶牛养殖户由2006年的55万户减少到去年的3.6万户,减幅达93.5%,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奶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建议由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相关部委牵头,建立大包奶粉国家收储制度,保护奶农利益,缓解行业压力。收储大包奶粉也可用于开展营养扶贫,发放给边远地区、贫困学校和福利院等,推进全民健康事业发展。

 

2.对食品安全抽检信息实行分级管理,避免消费者误读和媒体恶意炒作。魏立华介绍,2018年中国乳制品行业抽检合格率达到99.8%以上,但部分媒体特别是国外媒体针对极少数很小的质量瑕疵,与三聚氰胺事件相联系进行夸大报道,严重影响了中国奶业整体形象。建议对食品安全抽检信息实行分级管理,对于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一般性问题和瑕疵,通过整改、行政处罚等形式处理,不进行公开曝光,避免恶意炒作;对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和重大质量问题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厉处罚。

支持龙头乳企与农牧民强化利益联结 推动精准扶贫

李翠枝提出,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步骤。李翠枝表示:“作为乳业龙头,我们要与农牧民紧密相连。通过探索技术联结、金融联结、产业联结、风险联结等‘四个联结’模式,我们与农牧民拧成一股绳,打出增收‘组合拳’,在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农牧民掉队。”

技术在手,发展不愁。在李翠枝看来,帮助农牧民提升养殖水平和经营能力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派人员、请专家,深入牧场手把手教学,通过开堂授课,把农牧民培养成懂技术、会管理、精财务的全能型现代牧业精英。李翠枝说:“有了专业的技术帮扶,农牧民经营业绩飞升。2018年,我们的合作牧场降本增效成绩明显,奶牛(日)单产整体较上年同比提升0.8公斤;每公斤牛奶的养殖成本降低0.07元,全年增加收益2.18亿元。”

除此之外,与产业兴农模式共建,与农牧民携手发展是推动精准扶贫的另一重要途径。李翠枝介绍了伊利集团以“产业联结”助力精准扶贫的新探索:2019年计划在呼和浩特土左旗建设健康食品产业园,并新建一批“世界级”示范牧场,其中要打造一座精准扶贫示范牧场。建成后,预计可支持7000名贫困人口的脱贫。

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是农牧民发展路上的绊脚石。李翠枝表示,为帮助农牧民打开“钱”路,他们探索出一种以“核心企业承担实质性风险责任”为特色的产业链金融模式,推出“青贮保”“牧场保”等12个金融产品,为农牧民融资提供担保。“这12个金融产品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12个宝宝。”李翠枝说,“此外,为了帮助农牧民抵御市场波动的风险,我们还额外投入资金消化过剩原料奶,已在消化过剩原料奶上累计额外投入8亿多元,2018年共消化过剩原料奶10余万吨。”

 

伊利的系列措施已经在全国多地为乳企带动农牧民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为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做出了贡献。在上述建议的基础上,李翠枝提出:“希望政府大力支持龙头乳企发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强化龙头乳企与农牧民在技术、金融、产业、风险等方面的利益联结,以更好地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进行。”政府与企业的合力将持续促进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有效保障农牧业健康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在全面实现小康的道路上,保证不让一个农牧民掉队。

多措并举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 推动乳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原料乳生产效率整体不高、储运、物流环节仍不完善、标准规范陈旧和不完善、乳品检测能力不能满足需求、养殖业“贷款难”问题,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议出台针对乳业供应链创新的政策措施,着重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如推动种植养殖循环发展、防疫体系健全完善和进口来源多元化等。加强部门间协调,出台和完善相关标准,包括环保方面的粪肥还田标准、信息化建设标准、健康奶牛标准、防疫用药标准等。

二是推进冷链建设。针对我国目前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冷链设备数量明显不足的现状,迫切需要从两方面加以改善。一是政府部门对购买冷链运输设备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立健全冷链体系;二是加强国际合作、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国产冷链设备水平提升,不断提高冷藏运输利用率。

三是发展第三方检测。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实验室提供社会服务,促进检测的公平公正和科学性,减少重复检测,提升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同时,加大检测技术、设备等的研发投入,加大检测设备的国产化水平,改变目前检测技术落后的局面。

四是优化养殖补贴。在加快落实上述措施的同时,针对中美贸易争端对养殖业影响,采取退税补偿等措施减轻养殖业负担;针对目前养殖端迫切需求的环保设施,例如沼液还田、管道铺设、科学施肥设施等加大投入和补贴力度。

五是发展供应链金融。充分利用上下游利益联结机制,依托乳品企业为上游养殖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发挥政策性金融对产业的拉动作用,对大型乳企的供应链金融平台给予贴息支持,开展“政策性金融机构+大型乳企+上游牧场”的信贷模式试点。放大政策性金融的乘数效应,解决养殖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六是加大科研创新投入。一是贯彻落实国办和九部委文件精神,出台具体措施和项目提升奶牛良种化水平;二是集中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力量,整合资源,加强乳业技术人才培养,鼓励开展跨国学术交流和技术引进;三是建议有关部门对于国产不能满足应用需要的进口加工检测设备、环保设施设备、实验室研发仪器设备,及时调整扩大免税进口科研设备清单,鼓励企业提升生态环保和研发创新能力。

相关部门严格规范学生奶进校流程

针对学生奶推广工作中覆盖比例仍然较低、宣传不足引发质疑、缺乏由于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有效结合、质量安全监管仍存漏洞等不足,建议如下:

一是在贫困落后地区加大推广力度。将学生营养认知及学生营养指标作为教育扶贫目标,从而提升饮奶比例,达到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目的。通过加强学生和家长的营养教育,加大学生奶推广。

二是对生产企业给予政策性补贴、减免税等支持。建议相关部门研究支持学生奶生产企业的财税政策,例如,减免企业所得税、降低学生奶产品增值税税率、对企业向农村地区学校推广学生奶给予政策性补贴等。

三是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与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有机结合。2018年2月1日起施行的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学生餐营养指南》(标准编号:WS/T554-2017),明确指出:其中6岁-11岁年龄段每人每天食用奶及奶制品200克,12岁-17岁年龄段每人每天食用奶及奶制品250克。学生奶有完善的准入制度、严格的营养指标,相比其他餐品更易于把控,非常适合纳入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因此,建议教育部门明确将学生奶纳入学生营养餐,要求每天至少保证200克饮奶量。建议各省将学生奶纳入《国民营养计划》中,保障学生奶顺畅入校。

 

四是严控质量安全,规范进校流程,加大违规惩处力度。建议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应该严格规范学生奶进校,禁止不具备学生奶生产资质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冒充学生奶进入校园。尤其是在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中,严禁用乳饮料替代学生奶,对此类违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各方合力终结“山寨食品”乱象

针对屡禁不止的“山寨食品”问题,建议如下: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加大对侵犯商标权、外观专利以及食品质量、虚假宣传等不法厂商的处罚力度。对于违法违规厂商,除给予巨额罚款处罚外,还应处以食品市场终身禁入。

二是加大监管力度,打击地方保护。打击行动应做到“回头看”,防止违法违规制售问题死灰复燃。纪检监察部门对于地方政府保护“山寨食品”制造企业背后的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问题依法查办,坚决打掉其“保护伞。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安全意识。市场监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应当充分合作,联合推动食品安全和品牌保护宣传水平提升,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识假、辨假能力。媒体应进一步加强对制售“山寨食品”违法违规行为的曝光力度,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山寨食品”问题的关注。

 

四是推广拦截方案,净化电商渠道。建议有关部门在全部电商平台推广对山寨商品进行前置判断拦截的相关技术方案,彻底消灭山寨食品在新渠道、新平台的生存空间。